十年一序:我一直都没有离开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
2009
第一次看到了正弦曲线。做几何题。
2010
看微积分。去书店买书时,初二的我说我在读高二,长得高也有优势嘛。刷数学吧。初三跑1000米,也没有怎么练,成绩比初二一下提高了至少15秒。
嫦娥二号发射。
2011
注册了好几个百度账号后,初中化学竞赛前又注册了一个账号,稳定地使用到现在。中考。中考结束后买了格言杂志的番外杂志,《纸时代》。也许是借着三角函数的基础,也许是初入学兴头正高,高一时考出了中学时代最好的一次排名。买了数学竞赛的书。
嫦娥二号飞抵拉格朗日L2点。
2012
高一寒假每天在新家和借宿的家之间来回,浪费了很多时间,很难进入一个投入的读书状态,数竞根本没有怎么看下去,这件事情我到现在都无法释怀。买了本数学五三,开始刷题,但没有坚持下去。运动会上跑了5000米和1500米,5000米的时候,P和T在一旁给我递水。
某节体育课上,X问我听没听过江南Style,我说在某个休周的周日,听说过,但没有听过。X似乎若有所思。渐渐不去刷数学吧了。
嫦娥二号飞过图塔蒂斯小行星。
2013
或许是从2013开始变得迷茫,也不知道为什么,或许是之前在贴吧灌水的人都渐渐走了…不知道。看不到L和Y发帖,当时应该是以为他们都杳无音信了。好像是在这一年,因为太迷茫,删了珍贵的邮件。体育课也上得没意思了。数学竞赛考得很烂…也是意料之中。之后更加迷茫,高三的卷子那么多,有时候都不想做了。自主招生和我没有搭上任何关系,把两本中等数学给了J。
《冰雪奇缘》上映,没去看电影,但被相关介绍吸引,想去做建模和渲染。
2014
高三的下半年成绩连降两次,降到了我从未想过的名次,之后回光返照,回到了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名次。高考时又gg了。想去武大,家人不让,我退缩了。想学数学,被一些帖子劝阻了。胆小鬼没有资格追求幸福。我甚至以为数学专业要么去当老师,要么去搞科研,填完志愿了,Y的爸爸却说不是那样。
进入大学之后,看着其他学院好看的院衫,我好难过。当时就意识到我学的这个专业要读到博士才可以谈出路,但却什么都没有做。
大一上学期选了西方哲学史,上了这门课后,我就决定大学里不再选其他授课性质的公共选修课了。因为我觉得不会再有比M老师讲课更好的老师了。
2015
因为没有去学数学,我打算和数学告别,拒绝了两次同学的邀请,没有去做数学建模。但后来还是去上了大学数学竞赛的课,阴差阳错地拿了个省级一等奖(虽然还有特等奖Orz)。虽然大学数学竞赛的难度和含金量远远比不上高中数学竞赛,但毕竟拿了奖,还是很开心的。
暑假里大学班级集体去了青岛,走在沙滩上,和P说了曾经想做建模和渲染的愿望,感叹这条路已经渐远。
大二时重新刷贴吧,但与高二时一样,没有回到数学吧,而是去了消遣性质的地方。想辅修计算机,但大概是因为一名之差没有报上。
2016
寒假里额外在学校住了一段时间,本来是想学力学,但后来成了研究各种人名反应。
跟着L老师手算有限元,听H老师讲数字图像处理。第一次写Matlab代码,第一次用专业软件,第一次在C++课之外写C++。
暑假里听L讲了一个星期的数学竞赛课,之后跟着Z去实验室做三个星期的实验。看《四月是你的谎言》。上人生中最后的数学竞赛课,上课时遇到了一个女孩,也许…为数不多的感受到了心动。最后的数学竞赛草草结束,那个女孩也就消失在了人海里。
之后好像是恋爱了,和她一起跑步,给她我做过的大作业。我幻想能有一个…一起读书的女生。注册了乐乎账号。
2017
寒假里继续看没有看完的《四月是你的谎言》,几乎是看一次哭一次。4月底看完最后一集,5月去了武汉。在武大里骑ofo着上了珞珈山,眺望东湖,以为来到了海边。
给Y发了邮件,想交流一下未来怎么走。我这才第一次意识到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之类的问题。
暑假接触B站,Github。第一次看《四月》和《柯南》之外的番剧,补完《路人女主的养成方法》第一季。
看《秒速五厘米》,看得有点自闭了。去了国防科大,但毕竟是军校,还是没有决心留在那里并且冲一冲浙大,最后选择继续在学校里读研。保研之后无所事事,才开始刷知乎。
后来我翻了朋友圈才想起,在2017年10月,我发了一个票圈,说我自己不知道努力,配图是一部微电影。现在想想,努力总要有个方向,我不是不知道努力,是没有了方向。
机缘巧合下我接触了数字图像处理和视频编码,虽然之前学过简单的数字图像处理,但当我用Matlab打开图片输出像素点值时,我感觉世界都不一样了,原来是可以如此精确地控制图像。一开始要写代码时,感觉头都大了。开始学习代码。
玩《高考恋爱一百天》,通宵打完了小涵线,一边玩一边哭。在隐藏的娜薇拉线,娜薇拉说了一句话,“不会编程的人,会被时代淘汰的”,记忆犹新。
2018
大四寒假是应该是我最充实的一个寒假了,带着高昂的兴趣,恶补了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知识。渐渐感受到笔记本算力的不足,想装一台PC。
寒假的某个晚上去吃拉面,当时好像还在看金融的一些东西。就感叹,选了这个专业,被限制了好多,之后也再没想过。
很认真地做毕设,遇上了H学姐,H学姐的科研精神感染了我,但这也阻止了我跳坑的决心,不知是福是祸。来到计算化学公社,接触量子化学。夏天时去北京听sob讲量子化学。夏天里还玩了《余香》,剧本篇幅中等,打完之后很模糊地说了一些想跳坑的话,但并没有让我自己下决心。
但夏天总体上是有些松懈的,说好的插值算法,说好的反卷积,都告吹了。知乎上有人提了一个问题,深度学习的调参和材料的炒菜有什么区别。研究生开学,组装了我自己的PC。数学课居然也听不下去了,或许是专业上用不到数学导致了退化。
2019
元旦假期去了深圳,第一次坐飞机,感受到我不能一味等他人的阳光,我也可以散发阳光去感染别人。之后又去听了sob的分子动力学。P从澳大利亚回来,几个人一起去吃了火锅,火锅真好吃。三月又一次去了武汉,去华科看了樱花,去光谷软件园吃午饭。
读研的第二个学期选了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基础两门课,受益匪浅。特别是机器学习算法,让我再次推导起了数学公式。借着写课程作业,开始写更多的代码,开始用Linux,开始用LaTex写报告和论文。两门课程结束,开始学Caffe,之后再次拾起C++。再之后,本想学PyTorch,但暂时放下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渐渐意识到,我之前虽然是在敲代码,但本质上和用GUI的人没有区别,按下一个按键或者敲下几行短短的代码,都只是调用现成的东西,而我不知道原理。“从用户到开发者”,这样的念头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。
读研第三个学期过了一个月,我写了更多的代码,决计从爱好中毕业了。之后,跳坑转行的想法渐渐清晰,特别是和X聊过之后。开始了我的第一个开源项目JincResize,虽然是基于已经代码的改进,但终于迈出了第一步。忙碌的十一月十二月就这样过去了。
写这篇回忆的直接原因是昨天突然翻到了L和Y的近况(嘛,因为不好写全名,上文有两个朋友都是Y),我本以为L和Y在2013年的前后就销声匿迹,平凡地生活,然而并不是这样,他们在努力生活。虽然不在贴吧,但是有其他地方啊。我在2013年开始消沉,以为曲终人散,但并不是这样。
一直都没有离开,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存在。